新能源汽车十二五规划_新能源汽车十二五规划方案

       谢谢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十二五规划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十二五规划的国务院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名单

2.一锤定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3.5月30日获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中所提及的20项重大工程大家认为有哪些?

4.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

5.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的支柱产业各是什么?谢谢!

6.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工作内容

新能源汽车十二五规划_新能源汽车十二五规划方案

十二五规划的国务院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名单

       国家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具体内容包括:

       (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物、现代中等创新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一锤定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购买电动汽车不需要摇号,根据新规购新能源汽车免摇号。全国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将研究出台新能源汽车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的措施。

       北京市出台了政策鼓励电动汽车的销售。根据即将出台的北京汽车行业“十二五”规划,在京购买和行驶电动汽车将不被纳入限购范围,也就是说,购买电动汽车无须参加摇号,可以直接上牌。纯电动车只是号牌不必参加摇号,但也要按牌照尾数号码,遵守每周一次的限行规定。该负责人同时表示,纯电动车不限购的政策也只是“在一定时期内”适用。

       不限购只是本市对纯电动车的鼓励政策之一。据透露,本市还比照国家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制定了纯电动车补贴方案,每辆车最高可获补贴12万元。

       纯电动车不限购政策受到了车企的欢迎。纯电动汽车不仅低碳环保,而且使用成本低廉,如果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其生产成本也可以快速下降。北汽已号召麾下5万名员工率先购买使用纯电动车,包括董事长徐和谊在内的多名北汽高管将率先买车。为此,位于顺义的北汽研究总院将规划建设100个充电桩,北汽将自掏腰包为购买和使用纯电动汽车的员工免费充电。

       新能源汽车主可通过计算机随机选号或网上自编自选方式选号:

       其中计算机随机选号实行50选1,已登记使用普通小型机动车号牌的新能源汽车,按照自愿换领原则由车主自定。为避免集中换牌导致的排队,车主可网上预约办理换发号牌。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北京出台新规定 购买纯电动汽车无须摇号

5月30日获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中所提及的20项重大工程大家认为有哪些?

       上周五(10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要采取四大举措促进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二要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三要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四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有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暂时困难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第四项“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要求相关地区和区域强制使用新能源汽车,增加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空间,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扩大销售。

       那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包括哪些地方呢?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现有4个省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重在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规范各类试点示范,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2016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福建、江西和贵州三省作为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被纳入首批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办、国办还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2017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相继印发。?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

       迄今为止,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包括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四个省。?

       自十八大以来,国内各地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并涌现出一大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2017年9月,环保部命名北京市延庆区、浙江省湖州市等46个县市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标杆。2028年12月,生态环境部举行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表彰活动。深圳市罗湖区与坪山区、大鹏新区等全国45个市县达到考核要求,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2019年11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北京市密云区、山东省威海市等84个市县达到考核要求,决定授予其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目前,共有175个市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涵盖范围更大

       2012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复《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标志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逐步由污染物总量控制为目标导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转变,由主要防治一次污染向既防治一次污染又注重二次污染转变。

       根据《规划》、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辽宁、山东城市群等13个区域为重点区域。?

       《规划》指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与山东城市群为复合型污染严重区,应重点针对细颗粒物和臭氧等大气环境问题进行控制,长三角、珠三角还要加强酸雨的控制,京津冀、江苏省和山东城市群还应加强可吸入颗粒物的控制。重点控制区共47个城市,除重庆为主城区外,其他城市为整个辖区。

       这些重点区域,都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汽车保有量,包括公用领域车辆最多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公用领域强制推行新能源汽车,无异是一重大利好。

       4个生态文明实验省,再加上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几乎涵盖了中国的大部分省份和城市。

       国内新能源汽车只是暂时困难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量超过45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贯通,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创新活跃、成果纷呈。产品供给质量持续提升,消费者认可度日益提高。

       受多重因素影响,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出现多年未见的下滑。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汽车产销包括新能源汽车产销都遭遇重挫。今年1-7月,欧洲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50万辆,比中国多了1.4万辆。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遇到的暂时困难,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日前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只是在经历高速增长后出现的阶段性下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总体还是持欢迎态度的。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和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势将会愈加明显。

       辛国斌指出,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对市场的影响是暂时的。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将新能源汽车补贴和购置税优惠政策延期两年。同时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还组织开展了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平稳发展。今年7月以来,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实现了同比正增长,已经恢复到了每月10万辆的消费水平。

       辛国斌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业者应当笃定前行,坚定发展方向、提高供给质量、优化消费环境,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再上新台阶。(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

       航天航空科技肯定会占这20项中的其中一块。未来军事科技竞赛,主要将聚焦于航天和海洋领域。国家会关注这一块,当中也会刺激到一些新的航天材料和高端装备的研发,但整体会以一个大的航天工程规划来公布。这方面个股可留意“航天科技、航天电器”等。

       另外,低空民航也值得注意,当然这个不太可能会成为上述的20项。其中个人比较看好000099中信海直,主营做直升机运输的。正如我刚说了,未来海洋和航天是强国兵家必争。当中有军工概念,nansha等周边局势的紧张,国家财政收入的逐年递增等有利于军工投入。此外,地图测绘、航空拍摄、医疗急救、其他民用、石油勘探等,都让直升机运营这块有发展空间。尤其是石油勘探,未来肯定将向海洋进展,因为国内内陆的石油已根本不够国内所需,未来国家石油开发必向nansha等海洋区域进发,因此这又具备了海工概念。加上今年政策有意放松低空民航,所以可留意这一领域。

       至于七个新兴产业,我目前觉得:

       一、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目前比较虚,暂未看到什么实质的东西;

       二、节能环保思路比较清晰,能实现的规划预计较多,可多关注;

       三、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部分领域会有戏,毕竟中国的制造业有一定底子;

       四、新能源有部分发展过热,产能有所过剩(如风能、太阳能);信息技术中的云计算,也有这样的苗头,例如各大城市建设的云计算高新区什么的,就几栋房子没看到啥真技术。这两部分要注意筛选和观察。

       供参考。谢谢!

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的支柱产业各是什么?谢谢!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继续坚持信息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设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以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努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一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新型显示、汽车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争取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能级。二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装备、工艺、材料等制约瓶颈,努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聚焦物联网、云计算、半导体照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示范应用牵引,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四是加快实施12英寸芯片生产线、新型显示生产线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整合重组,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专栏1: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力争达到6000亿元,成为国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高地。

       重点领域

       1.软件产业

       (1)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语言处理软件、虚拟化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和挖掘、编程软件和开发工具等

       (2)行业应用软件:面向工业、智能城管、科教、金融等的专业软件(3)嵌入式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和中文环境、嵌入式数据库、标准应用接口及软件、面向各种电子设备和终端产品的嵌入式软件等

       (4)管理软件:政务、财务、统计、企业管理和个人信息管理软件等

       (5)工具软件:媒体制作软件、辅助类软件、协同设计与仿真软件、文件处理软件等

       (6)互联网软件: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网络平台软件、定位和地图软件、在线支付和信用认证软件、网络通讯软件等

       (7)信息安全与测评软件:安全协议、安全标准、安全认证、加密解密、病毒预防和查杀软件等

       2.信息服务业

       (1)信息技术服务

       (2)信息外包服务

       (3)信息安全服务

       (4)电子商务

       (5)金融信息服务

       (6)数字内容服务

       (7)新一代互联网服务

       (8)电信增值服务

       (9)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应用服务

       重大平台建设

       重点推进软件测试平台、网络安全测试与认证平台、云计算联合实验室、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云平台等的建设。

       空间布局

       重点依托浦东、长宁、徐汇、普陀、杨浦、嘉定、闵行、闸北、宝山、虹口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较发达的地区,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培育有潜力的区域成为新的增长点。

       专栏2: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保持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研发和制造基地地位,在技术和产业布局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产值争取达到3000亿元。

       重点领域

       1.集成电路

       (1)芯片设计:重点研制系统级芯片(SoC),在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音视频、电源管理、新型显示、信息安全、航空航天、绿色能源等应用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并实现产业化。(2)芯片制造:建成90~65~45~32纳米能级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开发出适合各种集成电路产品加工的成套特色工艺模块并实现产业化,基本跟上国际主流工艺水平。

       (3)设备材料:加快光刻机、介质刻蚀机、膜厚测量设备、清洗设备、封装设备、抛光设备、硅基材料、超纯试剂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积极引进国内外领军团队,拓展本市在设备材料领域的布局。

       (4)封装测试:大力发展圆片级封装、系统级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及测试技术,特殊IGBT封装技术,并形成规模封装测试能力。

       2.新型显示

       (1)平板显示:重点研制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等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TFT、OLED、OTFT、LCOS等领域关键技术、工艺和材料,支持新型触控面板、激光显示、三维显示等应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促进LCOS芯片、模组产业化进程。

       (2)半导体照明:重点研制100lm/W以上功率型、高性能LED外延、芯片、器件,高效能LED背光源及照明系统等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大力支持MOCVD等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3.通信和网络

       (1)新一代移动通信:重点发展TD-SCDMA和TD-LTE技术,加快系统设备、终端关键芯片、多模融合终端、综合测试仪表研发和产业化。

       (2)下一代基础网络:重点推动支持IPv6规范的光线路终端、光网络单元、高端路由器、电信级以太网、互联网关、多媒体子系统设备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建设3Tnet示范网并推进T比特光传输、光交换、路由及机顶盒等关键设备产业化。

       (3)智能信息终端:重点支持增强型第三代及以上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非接触式核心芯片、手机等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

       4.物联网

       (1)先进传感器:重点支持各类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封装并实现产业化。

       (2)核心控制芯片:重点支持MCU、协议芯片、微电源管理芯片、DSP、ADC、接口控制芯片和一体化芯片等研制及产业化。

       (3)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重点支持WLAN、UWB、Zigbee、NFC、高频RFID等核心技术,研制相关接口、接入网关设备,着力形成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化产品并产业化,并推动接口和设计的标准化工作。

       (4)组网和协同处理:重点研究网络架构、网络与信息安全、节点间通信与组网、协同检测与数据处理等技术,研究物联网地址编码技术,推动相关协议、技术标准的建立,并形成我国自主专利。

       (5)系统集成和开放性平台:重点研究网络集成、多功能集成、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系统软件、中间件软件等技术,并形成若干自主产品。

       (6)海量数据管理和挖掘:重点研究海量数据存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并形成若干自主产品。

       5.汽车电子

       重点支持柴油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动力总成电子系统、自动变速电子控制模块及系统(AMT/DCT)、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等底盘电子模块及系统、基于总线技术的车载多媒体电子终端装置及系统、车身控制系统、智能灯光控制系统、数字式仪表等车身电子模块及系统、汽车电子关键芯片及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

       重大平台建设

       重点支持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与制造企业、设计企业、设备材料企业等的合作,与中科院合作建设上海物联网中心,与工信部合作建设3G移动通信终端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光源工程、超级计算中心、TFT-LCD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建设。

       空间布局

       聚焦发展以“一带二区(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徐汇漕河泾和松江微电子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的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以浦东金桥、张江和徐汇漕河泾等为重点的通信制造业集聚区,以及以浦东张江、闵行、松江等为重点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着力提升先进重大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总包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发展清洁高效煤电装备、燃气轮机、轨道交通装备、关键基础件、检测设备等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依托国家大型客机重大专项,重点发展干支线飞机及发动机、航空电子等装备,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

       专栏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综合实力领先的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产值争取达到3000亿元。

       重点领域

       1.民用航空

       (1)飞机总体设计与制造

       (2)动力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3)航电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4)飞控、环控、照明等其他机载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5)机体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6)航空装配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7)航空试验验证、航空租赁、维修改装等航空服务业

       2.卫星及应用

       (1)卫星及运载火箭设计及制造

       (2)卫星导航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3)卫星通信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4)卫星遥感设备设计与制造

       3.轨道交通

       (1)智能列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城市轨道交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3)磁悬浮列车研发

       (4)城市轨道交通试验检测服务

       (5)轨道交通维修服务

       4.海洋工程装备

       (1)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2)高端船舶研发及产业化

       (3)特种工程船舶研发及产业化

       (4)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5)海水淡化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5.智能装备

       (1)大型火电机组及关键配套设备、输配电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2)智能化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3)高档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4)工业机器人、光电超精密加工等智能专用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5)高端工程机械及施工设备、自动化港口机械、大型冶金成套装备等研发与产业化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建设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国家民用航空器整机和发动机检测技术基础平台、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空间布局

       重点发展临港、闵行两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促进宝山、松江、奉贤、青浦、金山等高端装备的特色化发展;努力建设长兴岛、外高桥、临港、崇明为主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以张江民机研发中心、闵行商用航空发动机和航空电子系统研发基地、浦东机场南端总装制造中心、临港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的上海民用航空制造业空间布局。

       3.生物产业

       面向国民健康生活重大需求,紧跟国际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围绕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重点聚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加快扶持一批有潜力的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初步建成国内生物创新产品研发中心。一是充分发挥国家级科学设施和研发机构的支撑作用,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抗体药物、微创器械、有源数字化大型诊疗设备、生物育种等关键技术。二是大力发展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新型制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

       专栏4:生物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确立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先地位,生物产业产值争取达到1200亿元,服务外包收入达到300亿元。

       重点领域

       1.生物医药

       (1)生物制药:促进抗体药物、新型疫苗、重组蛋白药物、血液制品、核酸药物、生物芯片、多肽药物等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基因治疗、干细胞及生物治疗等。

       (2)创新药物及制剂:推进化学创新药物、中药药物、重大非专利药物、药物新制剂、药用新辅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3)医疗器械:推进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设备、电生理与智能康复设备、医用植入介入器械、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诊断试剂及仪器、医疗信息化及产品、新型急救监护与手术器械、组织工程产品等研发及产业化。

       2.生物农业

       (1)生物育种:推进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菌菇、畜禽、水产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花卉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

       (2)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兽药、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3.生物制造

       重点发展微生态制剂、生物可降解材料、非粮食生物汽油、非粮食生物柴油、生物转化、酶制剂与酶工程等领域。

       4.生物服务

       推进化学、生物和临床研发(CRO)服务,中试加工与生产(CMO)服务产业发展。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建设上海生物样本库、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二期、生物医药创新产品中试孵化基地、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基地等。

       空间布局

       重点发展六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浦东张江-周康、闵行和徐汇建设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和产业化基地,在奉贤、金山、青浦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同时大力建设崇明生态岛等现代农业园区。

       4.新能源产业

       坚持以新能源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重点聚焦风电、太阳能、核电、智能电网等领域,大力推进新能源高端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检测和创新能力平台,着力提升新能源技术水平。一是加强核电安全技术研究,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突破主泵、大型铸锻件、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等关键技术。二是提升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大型风机整机和齿轮箱、主轴轴承、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发展能力。三是积极发展薄膜太阳能高端装备和生产线建设,推进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和转化效率提高,加快太阳能光伏和光热技术推广应用。四是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及示范应用。

       专栏5:新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新能源技术领先、应用率先、产业高端的主要基地,产值达到1200亿元。

       重点领域

       1.核电产业

       突破新一代核电技术,重点发展大型铸锻件、主泵、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等关键设备和系统。

       2.风电产业

       重点发展大型海上风机和关键零部件,发展3兆瓦及以上风机整机和主轴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齿轮箱、电控系统、变流器、叶片、发电机等关键部件的研制及生产。

       3.太阳能产业

       重点发展等离子体气相化学沉积设备(PECVD)等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设备及生产线、其他类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设备及中试线、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核心设备及生产线、太阳能光热发电核心设备。

       4.智能电网

       推进智能电网示范应用,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系统、大容量储能装置、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高温超导技术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研发及产业化。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智能电网用户端产品检测服务平台、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中心,争取建立国家海上风电产品检测平台、光伏产品检测平台等。

       空间布局

       重点推进新能源产业在浦东、闵行、临港、奉贤、松江等区域集聚发展。

       5.新材料产业

       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培育具有创新活力的新兴企业,面向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材料,抓紧推进重点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努力提升附加值高、环境影响小、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材料产品份额。一是加快推进高性能电子材料、膜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化,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二是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温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三是积极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高性能复合材料一体化制备工艺,推进复合材料向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四是结合新兴需求,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基础材料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并推进其产业化进程。

       专栏6:新材料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其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重点领域

       1.先进功能材料

       (1)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形状记忆合金、超导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等。

       (2)高分子功能材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新型光/电/磁材料等。

       (3)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半导体材料、新型功能陶瓷、人工晶体、新型碳材料、特种玻璃等。

       2.先进结构材料

       (1)先进金属结构材料:高品质特殊钢、高强轻合金、高温合金等。

       (2)高分子结构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合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3)无机非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等。

       3.高性能复合材料

       积极发展高性能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积极开发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特别是超大规格、特殊结构复合材料结构件一体化制备工艺。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纳米技术及应用、轻合金精密成型、超细粉末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先进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纤维材料改性、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形成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研制能力。

       空间布局

       依托宝山、金山、浦东、青浦、闵行、奉贤、嘉定等区县建设关键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打造“O”字形关键新材料基地。 1.节能环保产业

       立足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强化政策、标准驱动机制和引领作用,突破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一是发展高效节能电机及拖动系统、工业变频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强推广应用。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发展水污染防治、碳捕捉、烟气除尘和脱硫脱硝、垃圾处理处置等技术和装备。三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发展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四是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环境服务业,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节能环保重点产品研发优势明显、服务链条完善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推进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企业在闵行、宝山、松江、青浦、奉贤等区县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在浦东、闵行、徐汇、杨浦和虹口等区县发展,重点聚焦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

       2.新能源汽车产业

       落实国家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和“十城千辆”公共用车试点任务,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汽车电子、检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乘用车,电池电容等纯电动客车,继续开展燃料电池轿车技术研发,着力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助试点实施暂行办法》,鼓励私人购置新能源汽车,推进整车、电池租赁模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在私人和公共领域的应用,带动整车产业加速扩大规模,培育零部件龙头企业。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技术领先、产业集聚、应用初具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基地,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产能达到20万辆左右,形成500亿元产值。重点推进嘉定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示范基地、浦东临港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示范应用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上海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工作内容

       备受瞩目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8日闭幕,会议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业界,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被明确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点之一,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其政策层面的一举一动,亦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的风向标。

       “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立足于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和运输组织方式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综合性节能减排效益;完善节能减排法规标准规划体系,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行业节能减排管理效能;强化节能减排科技研发能力,培养节能减排科研工作人员,促进节能减排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的支撑作用;不断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研究工作,组织做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继续开展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和节能产品(技术)评选推广活动,进一步促进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提升交通运输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水平,推广绿色驾驶技术和车船驾驶培训模拟教学,积极宣传节能减排成效,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社会参与水平。

       为保障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应重点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组织开展“两项专项行动”,着力推进“十大重点工程”。

       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积极促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布局,加强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客运的“零换乘”和货运的“无缝衔接”。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结构,着力提升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提高路面铺装率,强化连接线、断头路、拥挤路段等薄弱环节,加强养护管理,使路网更畅通更高效。加快形成以高等级航道网为主体的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结构合理的内河航道网,加强航道养护管理,开展碍航闸坝、桥梁专项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的比较优势。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专业化和高效率的港口体系,加大老码头更新改造力度,提高港口码头专业化、现代化水平。实施城市交通疏堵技术改造工程,开展公交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BRT),加快公共交通场站和换乘枢纽建设,促进公交优先战略的全面落实。大力加强加气、充电等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过程中,大力推进节能评估与审查,强化节能设计与绿色施工管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水平,加强生态防护、植被恢复与绿化建设,增加碳汇能力。加大公路隧道、服务区、收费站、港口、航标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节能技术改造力度,强化运营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专业化、网络化水平和高效服务能力,加快形成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交通运输工具安全、畅通、高效营运创造良好交通条件,促进交通运输系统能耗与排放水平的降低。

       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装备体系建设

       运输车辆、船舶、港口机械、交通工程机械等交通运输装备是交通运输行业的用能主体。要大力调整优化车船运力结构,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运输车船,积极发展汽车列车、新型顶推船队,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车船,引导营运车船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港口RTG“油改电”工作,加快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老旧设备,引导轻型、高效、电能驱动和变频控制的港口装卸设备发展。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老旧工程机械、工程船舶等。大力加强各类交通运输装备的检测和维修保养,保持良好技术状况。加快形成高能效、低碳化、环保型的交通运输装备体系,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

       节能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

       优化货运组织管理,引导货运企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流的全球物流经营人。有效整合社会零散运力,实现货运的网络化、集约化、有序化和高效化,提高货运实载率。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组织方式,推进江海直达运输。优化航运组织管理,提高船舶载重量利用率。强化港口生产运营管理,提高货物集疏运效率、装卸设备利用率和港口生产作业效率。

       加强公路客运运力调控,严格执行实载率低于70%的客运线路不得新增运力的政策。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战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骨干的绿色出行系统,降低出租汽车空驶率。研究实施交通拥堵收费政策和技术,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加强交通流管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通过加快构建节能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

       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

       全面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节能减排科技全民行动》,组织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交通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节能减排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研项目,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加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技术研发与应用;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重大关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制定并公布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的推广目录,建立交通运输行业能效与低碳标志、节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与计量检测体系建设。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示范项目和重点工程,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促进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密切配合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实施,重点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产品、节能环保船型等示范推广。大力推进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运输生产等领域中的应用。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与低碳科普行动,实施节能减排专项教育培训、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通过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的实施,全面提升行业节能减排科技发展水平和保障能力。

       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专项行动

       在“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范围,按照能耗量确定重点企业名单,深入开展交通运输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示范活动,充分调动道路客货运输、水路客货运输、物流、港口、城市公交、出租客运、地铁、交通建设等各类交通运输企业的积极性。积极引导重点交通运输用能企业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规划和计划,建立严格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节能减排管理组织体系,改进用能管理,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应用。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大对所辖重点用能企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力度。通过强化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减排监管,充分发挥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减排的示范效应,促进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向纵深发展。

       十大重点工程

       1.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量准入与退出工程

       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量准入与退出。全面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在相关财税政策的支持配合下,试点开展老旧车辆提前退出运输市场。建立健全营运车船燃料消耗检测体系,加强检测监督管理,促进汽车生产企业和修造船厂切实强化节能减排技术进步与创新,加强对高能耗运输车船进入市场运营的源头控制。探索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和配套经济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加大国家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对大吨位载货汽车、公交车和农村客车的补贴力度,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运输车辆。

       内河船型标准化。加紧完善并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和相关法律、行政配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加强标准船型研发、现有船型比选以及落后船型淘汰等工作,加快推进长江、西江等船型标准化工作。进一步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的支持,在《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的适用范围,由长江干线拓展到长江、西江等主要通航流域,加大补贴力度,引导内河船舶运力结构优化,提升内河航运竞争力,充分发挥内河航运节能环保的比较优势。

       2.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示范推广工程

       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车辆。进一步促进混合动力、纯电动等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重点针对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示范推广过程中的安全、便捷使用和维修问题,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减少车辆运行中安全、故障等问题,降低车辆运行费用。

       推广使用天然气车辆。逐步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车中天然气车辆的比重,在城市物流配送、城际客货运输车辆中积极开展试点推广工作,以新购置天然气车辆代替淘汰的老旧车辆。

       3.甩挂运输节能减排推广工程

       将加快发展甩挂运输作为转变道路运输发展方式、调整公路运力结构、提高货运实载率的突破口。认真落实《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典型区域和典型公路运输企业在适当地区和线路上组织开展甩挂运输节能减排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带动和推进甩挂运输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构建甩挂运输发展长效机制,提高公路货物运输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

       4.绿色驾驶与维修工程

       大力推广绿色驾驶。总结和推广汽车和船舶绿色驾驶操作与管理经验、技术,组织编写汽车驾驶员和船员绿色驾驶操作手册和培训教材,将节能减排意识和技能作为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汽车驾驶员、船员从业资格资质考核认定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开展汽车驾驶员绿色驾驶技能培训与竞赛,加强船员航行操作与管理节能减排培训,逐步建立一支节能减排意识强、驾驶技能好、业务素质高的汽车驾驶员和船员队伍。

       大力推广车船驾驶培训模拟装置。出台机动车和船舶驾驶模拟器资金补助管理办法,加快建设全国驾培管理平台,实现驾培模拟器教学与IC卡计时联网。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较完善的驾培行业节能减排体系,使全国使用模拟器教学的驾培机构覆盖面达到75%以上。

       组织实施绿色维修工程。针对目前我国机动车维修业的环保状况,从机动车维修业的废物分类、管理要求、维修作业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加强机动车维修的节能减排,重点加强对废水、废气、废机油、废旧蓄电池、废旧轮胎等废弃物的处置和污染治理。

       5.智能交通节能减排工程

       以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为重点,大力推进智能交通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的开发和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产业,提高运输组织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

       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推广。大力推进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提高行车效率。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进相邻省区市甚至更大范围的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减少收费过程中由于车辆低速、怠速行驶造成的能源浪费和排放。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加大对全国内河与长江干线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全国或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研发与推广,整合物流市场供需、货源、运力等信息并向社会提供,引导传统货运产业向现代物流转型,促进货运实载率和节能减排水平的提高。

       内河船舶免停靠报港信息服务系统推广。进一步扩展系统功能,实现船舶在起运港和目的港的免停靠报港。加紧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管理规定,大力促进该系统的推广应用,提高管理效能。

       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采用多种信息发布方式向公众提供各种交通信息,从而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提高交通运营管理的效率,引导公众高效、便捷、舒适地出行,优化出行路线,引导交通参与者转变出行方式和消费观念,缩短出行人员在途距离和时间,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

       6.公路建设和运营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工程

       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领域,积极组织开展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降低能耗与排放水平。

       温拌沥青铺路技术应用。选择部分省市开展温拌沥青技术的试点推广应用,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建立温拌沥青技术规范体系。

       交通建设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应用。开展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示范活动,大力推进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再生利用;废旧轮胎胶粉改性沥青筑路应用;粉煤灰、矿渣、煤矸石等工业废料在交通建设工程中应用。

       公路隧道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与应用。积极开展隧道节能照明试点工作,系统总结试点工程实施经验,编制《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细则》,修改完善公路隧道照明相关技术规范,鼓励在新建隧道中采用技术成熟、功能可靠的公路隧道照明相关技术规范和产品。对在用隧道,根据现照明灯具的使用寿命,制定分期分批更换节能灯具方案,推行隧道绿色照明工程,推广应用寿命长、功能可靠的发光二级管(LED)等节能灯具。组织开展隧道通风照明控制技术、隧道群和毗邻隧道的智能联动控制技术和联网控制系统等的示范和推广。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

       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公路收费站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全国10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600个收费站实施节能照明改造,并试点开展太阳能风光互补方式供电改造,建设低碳服务区。

       7.绿色港航建设工程

       开展绿色港口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港口码头节能设计,优化装卸工艺、设备选型、配套工程等的设计,推广港口机械和车辆调度运营系统,将港口打造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窗口。

       水铁联运节能减排示范。在主要港口深入开展水铁联运示范工程,从法规、政策、标准、单证和运营制度、信息化等方面入手,优化水铁联运发展环境,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

       港口装卸机械“油改电”。推广集装箱码头RTG“油改电”,对具有改造价值的1600台RTG实施“油改电”技术改造。积极推进件杂货码头轮胎吊和汽车吊“油改电”技术改造。

       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鼓励新建码头和船舶配套建设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的设备设施,鼓励既有码头开展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改造,以及船舶使用岸电的技术改造。在国际邮轮码头、主要客运码头以及有条件的大型集装箱和散货码头实现靠港船舶使用岸电。

       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港口地区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优势,提高港口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探索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在运输船舶中的应用。

       8.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

       加快培育专业节能服务公司,积极引导大型交通运输企业、科研咨询机构、行业协会等组建专业节能减排服务公司,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认定一批省级、国家级节能服务公司。研究出台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减排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培育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市场。重点在公路隧道节能改造、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改造、港口照明与RTG“油改电”、营运车船先进成熟节能产品(技术)应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公共机构大型建筑等领域组织启动一批合同能源管理的示范项目,带动全行业发展,使合同能源管理成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技术服务市场的重要机制。

       9.船舶能效管理体系与数据库建设工程

       船舶能效管理体系建设。参照国际上在船舶能效改进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具有行业特点、满足国际国内相关要求的船舶能效管理体系标准和认证规范,积极推动航运企业将船舶能效纳入体系管理,建立统一的、可测量、可监控、可验证的船舶能效指标。开展重点航运企业的能效管理认证试点,为全面推广实施船舶能效管理体系做好准备工作。

       船舶能效数据库建设。研究制定船舶能效数据的报告、核查制度,建立覆盖全面、数据统一、分类科学的船舶能效设计指数和营运指数数据库,为水运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法规、市场机制、奖惩机制、财税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全面、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持。

       10.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制定并实施行业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围绕节能减排战略规划体系、法规标准体系、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监管组织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行业节能减排监管能力。

       完善节能减排战略规划体系。研究制定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等重大战略。研究制定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规划编制指南,强化各类节能减排规划编制,建立分层级、分类别、分方式的规划体系。建立规划审批与报备制度,建立健全规划定期评估考核、通报和及时制修订机制。

       完善节能减排法规标准体系。积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节约能源条例》等法规,建立健全相关配套规章、标准和制度体系。重点加紧完善营运车船燃料消耗和碳排放的市场准入和退出、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等制度;研究出台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相关指导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研究制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建设专项行动计划,抓紧制定营运船舶、港口装卸机械、交通施工机械等燃料消耗和碳排放限值标准,完善公路桥梁工程节能设计、绿色施工等技术规范,提高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加快完善并组织实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与碳排放统计分析制度,完善公路运输、水路运输、港口生产、城市客运等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方法体系和采集体系,纳入国家统计制度,强化各项指标的统计调查、分析、预测和发布工作,按照布局科学、数据准确、传输及时的要求,建立与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分析、评价考核相适应、覆盖全行业的监测网络。加紧研究建立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评价和考核体系,定期开展评估工作。提高统计监测考核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

       完善节能减排监管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体制,明确专职管理机构与岗位,加强节能减排管理队伍建设,形成权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监管网络。

       好了,今天关于“新能源汽车十二五规划”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新能源汽车十二五规划”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