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能源汽车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欧洲新能源汽车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欧洲新能源汽车的话题。

1.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

2.欧洲将成为新能源车蓝海市场?看看中国车企如何前瞻布局

3.欧盟掀桌不玩了?新能源汽车“后路”几何……

欧洲新能源汽车

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

2602431。

       经查询易车资料显示,根据CleanTechnica数据,2022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2602431辆,同比增长14.5%,占整个欧洲汽车市场的28%。其中12月销量创新高达到413483辆。

       欧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是以电动车为主,氢能车较少。近两年来,得益于欧洲各国的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增速较猛。

欧洲将成为新能源车蓝海市场?看看中国车企如何前瞻布局

       在连续看完了我国和全球的1月新能源车销量之后,氢云链今天准备带车友们看一下1月的欧洲新能源销量排行榜,看看在这个车企众多,且对我国汽车消费有着深远影响的地区,他们又喜欢哪些新能源车型呢?

       可以看到,榜单中出现了很多国内没有的车型,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欧洲品牌,在国内知名度不高,所以不会引进国内销售;另一方面就是新车先在欧洲上市,尚未引进国内,毕竟要针对中国市场做出一定的优化和调整,需要不少的时间,或者是因为产能不足。那欧洲的新能源车销量都有哪些特点呢?

       纯电和插电混动平分秋色

       在我国市场,纯电动车型可以占据80%的市场份额,一般在销量榜前十中,能看到两款插电混动车型都让人非常惊讶。但是在欧洲,纯电和插电居然平分秋色,后者分别是宝马的330e和X5?PHEV、三菱欧蓝德?PHEV和标致3008?PHEV,虽然排名比较靠后,但好歹进入了前十,都非常不简单。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四款车中只有宝马X5?PHEV是以进口方式在我国进行销售,价格不菲,销量不起眼也在意料之中。

       豪华品牌销量不错

       在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宝马有两款车型上榜,奥迪有一款e-tron,也就是有三款豪华品牌车型上榜,这在我国是难以想象的,毕竟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车时,考虑的都是用车成本和性价比。但豪华品牌跟性价比没有太大的关系,加上可选择的车型也不是很多,所以只有一款宝马530Le上榜,也就只有一个席位。

       小车是销量主力

       高居榜首的雷诺Zoe,拿到了近万的销量,再看看其它车型,标致208?EV、大众e-高尔夫、日产聆风、现代Kona?EV(昂希诺?EV),基本都是小车,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欧洲消费者普遍喜欢小车,尤其是两厢电动车。但是在国内,国人虽然也喜欢小型SUV,但是两厢车的日子,还真的不太好过。

       仔细分析之后,可以看到欧洲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喜好,跟国内有着很大的差别,不管是在动力类型、品牌还是车型上,都没有太多的共同点,而有改变这个局面的车型,或许会是近期非常火爆的特斯拉MODEL?3。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欧盟掀桌不玩了?新能源汽车“后路”几何……

       中国汽车工业在内燃机时代起步较晚,技术底蕴不及外国品牌。但在电动汽车赛道,中国汽车品牌与外国车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技术层面齐头并进,规模层面甚至出现弯道超车态势。可以说,中国汽车品牌在电动汽车赛程上与外国车企保持了一致的前进步伐,因此也给了中国车企进军海外市场更多的信心。

       目前来看,将电动汽车输出海外市场的主要以名爵、小鹏、爱驰、上汽大通等品牌为主。从海关总署的一组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出口电动载人汽车的出口量为254545辆,较往年同期增长了约42%,表明海外市场对中国品牌电动汽车接受度越来越高。在产品输出海外市场这件事上,中国汽车品牌如今做得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名爵:纯电车海外市场销量甚至高于国内

       名爵在去年9月向欧洲市场输出了第一辆纯电动汽车——?名爵EZS纯电动,其在英国市场称为MG?ZS?EV。据相关数据显示,名爵今年9月在英国市场售出新车3668辆,其中名爵EZS纯电动占据32%的份额。在全球其他市场,名爵EZS纯电动今年前八个月的累计销量为9823辆,高于中国市场同期销量表现。

       在海外市场,名爵主要侧重于欧洲市场,第一大销售区域是英国。得益于英国纯电动市场的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名爵EZS纯电动在英国累计售出4024辆,跻身英国纯电动汽车品牌前五席位。

       除了英国市场,名爵EZS纯电动今年前三季度在印度累计售出785辆、在以色列市场累计售出372辆,同时,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市场也能见到名爵EZS纯电动的身影。显然,无论是燃油车型抑或纯电动车型,名爵在海外更倾向于欧洲主战场。

       EZS纯电动是名爵品牌目前唯一一款纯电动车型,名爵计划在2021年向英国市场输出MG5?EV和MGHS?PHEV两款全新新能源车型。值得一提的是,MG5?EV并非基于目前最新一代车型打造,而是由荣威Ei5换标而来。未来,名爵还计划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引入新能源车型。

       上汽大通:纯电动商用车和乘用车同步发展

       除了名爵车型,“同门”的上汽大通也早早凭借纯电动商用车打开了欧洲市场,基于此基础,上汽大通的纯电动乘用车也驶入了欧洲国家。上汽大通在2019年便向欧洲市场输出EV80纯电动物流车,迄今已有707辆新车完成注册。今年6月,上汽大通再向欧洲市场出口EV30纯电动物流车。

       今年10月下旬,上汽大通向挪威、英国等国家出口了1323辆EUNIQ?5、EV30车型,其中包含500多辆定位于纯电动家用MPV的EUNIQ5。由此拉开了上汽大通品牌纯电动乘用车出口海外市场的序幕。

       小鹏&爱驰:在海外得有一席之地,代销也行

       将欧洲市场设为出口电动汽车第一落脚点的品牌远不止上汽一家,还有造车新势力品牌小鹏和爱驰。

       小鹏汽车今年6月与挪威经销商ZEM合作,计划在挪威市场销售小鹏G3i车型,起售价为35.8万元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25.6万元。9月下旬,小鹏汽车将100辆G3i运往挪威,预计在11月到达,由此标志着小鹏汽车正式迈向海外市场。

       另一家造车新势力爱驰也在今年5月下旬,将首批500辆欧版U5车型发往欧洲。实际上,在爱驰品牌创立之初,就已经将布局海外市场视作重点,希望在中国市场获取销量,在海外市场实现品牌价值提升。

       比亚迪:海外市场纯电乘用车布局稍缓

       比亚迪的纯电动客车在海外市场已获得不错的销量反馈,但纯电动乘用车在海外市场发展略显迟缓。今年6月,比亚迪与哥伦比亚汽车经销商Motorysa合作,在当地推出比亚迪唐EV、元EV、e系列等纯电动车型,目前首批132辆的订单已陆续交付。

       未来,比亚迪将进击挪威市场,与当地经销商RSA合作,推出搭载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的唐EV车型,并计划在明年初交付,实现品牌落地欧洲市场的目标。

       从上述几家出海的中国车企不难发现,它们都将目光瞄准了欧洲市场,同样还吸引了大众、宝马、奔驰、PSA等车型在此投放纯电动车型。为何欧洲会成为各大车企推进纯电动车型的重点市场?

       实际上,这与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着紧密的联系。在《2030年气候目标计划》草案中提到,至2030年,欧洲温室气体减排幅度较之前制定的40%上调至55%,在此基础上2030年碳排放指标为47.5g/km。

       日渐严苛的碳排放政策,是倒逼欧洲新能源车型增长的根本原因。换言之,除了中国,欧洲市场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爆发点,因此吸引了众多车企在此投放新车,而中国车企更是将欧洲市场视作纯电动汽车“走出去”的第一站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作为 汽车 工业的发源地,欧洲可能未曾想过,自己会在新能源时代沦为 “落后生”

        落后就该奋起直追,这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不过,最近欧盟委员会正在评估一项提案,该提案将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锂归为对人体有害的材料。如果提案通过,将直接影响锂电池行业乃至新能源 汽车 行业。

        如此偏激的动作,被网友戏称 “掀桌不玩了”

        玩笑归玩笑, 中国新能源车企实力几何?欧盟此举会带来何种影响?我们又能从中挖掘怎样的机遇? 不妨随笔者一同细细梳理一番。

        相比日系车、德系车上百年的发展时间,中国的燃油车研发 历史 只有短短几十年。

        不仅要打破欧美日韩的技术封锁,还得达到同等水平的质量,实在是困难。 通过新能源技术进行弯道超车的机会,中国一直在等。

        1995年,比亚迪成立。2000年,比亚迪自主研发出锂电池并应用于智能手机,后续应用于电动单车。2011年,宁德时代成立。2020年,比亚迪刀片电池问世。2022年,宁德时代发布麒麟电池。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国内企业在锂电池领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已经可以与国外厂商近身搏斗,弯道超车的机会终于来了。

        2009年,国家颁布《新能源 汽车 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政府掏出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 汽车 。

        当时潜心发展新能源 汽车 的企业并不多,只有骗补贴手段在不断推陈出新。

        不过,千金市马骨,终将迎来千里马。电芯、电机、电控、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等行业逐渐从混乱到有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018年,国家主动引入特斯拉这条“鲶鱼”,迫使中国新能源 汽车 企业不断创新。

        国产品牌也不负众望,在压力下释放活力,终于把技术专利、供应链等优势发挥了出来。

        2022年6月,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销都接近50万辆,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

        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新能源 汽车 ?

        一是为了能源安全。

        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但近年来 汽车 保有量快速增长,导致石油缺口变大。为了给工业制造留出足够的能源,发展新能源 汽车 非常有必要。

        二是积累了足够的优势。

        中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成本已经低至0.4元/度、0.6元/度,再加上全球第一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支撑起了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基础。

        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世界第一,能源短缺问题还未真正降临到他们头上。而且美国地广人稀,当地人更偏爱大排量燃油车。

        所以特斯拉在美国的重点其实是智能化,传递的是 科技 进步和 时尚 前卫,是类似苹果的潮流文化。据说S系列的代码超过了4亿行,在软件定义 汽车 的时代,很多品牌只能望其项背。

        至于欧洲,能源极度依赖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政客们为了选票走上了环保主义的极端,要在2030-2040年全面停售燃油车辆。

        尴尬的是,欧洲并没有提前做好准备。

        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豪华品牌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还想躺在品牌溢价上数钱。结果只能是高端车不如特斯拉,性价比不如比亚迪。

        面对这种情况,欧洲现在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直接进口新能源 汽车 ;

        二是在自己的生产平台上使用中国的零部件,或者购买专利授权。比如德国斯柯达新能源 汽车 的整车技术,就是从比亚迪买来的。

        前者相当于直接帮国外品牌赚钱,后者则是给国外的新能源 汽车 技术升级提供机会。

        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当然无可厚非。

        新能源 汽车 行业,已经在无形中成为了中美联合绞杀欧日韩车企的战略布局。

        美国有政治优势和技术优势,而中国有14亿人口的广大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带来的成本优势。

        而欧洲、日本和韩国,因为长期躺在燃油车专利上赚钱,没有积累新技术。如今被迫迈入新能源 汽车 赛道,已经完全跟不上了。

        欧盟现在当然很着急。

        所以,抛出锂电池有害这个提案,也并非真的是“掀桌子不玩了”,而是想尽可能限制特斯拉和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

        新能源 汽车 本土化生产,是欧盟的野望。

        不过,如果真的通过了这个提案,恐怕只会更加有利于中国、美国新能源 汽车 企业的发展。

        第一,如果欧洲直接弃用锂电池,改用其他新能源(比如氢能),还是要投入很长一段时间进行技术研发,才能有产品问世。这段时间里,空出来的市场肯定会被抢占;

        第二,在中国新能源车企已经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尤其是欧洲90%的锂电池要从中国进口,提案造成的成本上涨,只能由欧洲车企独自承担,反而会制约自己的新能源 汽车 发展;

        第三,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已经开始新的技术研发,比如油电混合动力 汽车 。如果欧洲最后打算重回燃油车(并非毫无可能),会发现这条路可能已经被中国的后发优势赶超。

        但是,从积极的层面看,欧盟此举或将倒逼当地锂电池回收行业的规范发展,促使动力电池产业链更加完善。

        众所周知,废旧电池污染性很强。

        尤其是动力电池,包含大量重金属、电解质、溶剂及各类有机物辅料,不当处理会严重污染土壤与水源,亦会产生有毒气体排放。

        而目前的动力电池回收,还存在着商业模式不成熟、缺乏足够有效的收集渠道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随着下游新能源车企增多,动力电池原材料锂、镍、钴供给吃紧,频频被推至天价,而这些贵金属,可以从退役的锂电池中回收。

        动力电池的回收,正在成为下一个风口。

        如果问这两年什么涨价最快?锂、镍、钴一定榜上有名。

        2021年年初至今,电池级碳酸锂从5万元/吨飙升到47.8万元/吨,上涨近十倍。金属镍和钴也因为价格暴增,获得了“妖镍”和“钴奶奶”的称号。

        这些都是动力电池的原材料,价格高涨,均与新能源 汽车 加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大增有关。

        在此背景下,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就是必行之路,否则新能源 汽车 就与燃油车无异,毕竟这些矿产资源和化石燃料一样,终将迎来枯竭的一天。

        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需要回收处理的动力电池将达到237万吨,市场规模超千亿。

        面对“千亿蓝海”,入局者纷至沓来。

        据统计,国内现存动力电池回收企业5万多家,过去一年新成立的超过3万家,占比超60%。

        以格林美为例。 该公司2015年便切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2021年,其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实现营收1.51亿元,同比增长61.63%。

        6月28日,格林美全资子公司——动力再生举行战投引进与混改签约仪式,武汉市新洲区国有投资平台、中证投资等十余家战略投资者参与投资,助其持续发力动力电池回收行业。

        与格林美分一杯羹的,是宁德时代控股的邦普循环。 2013年,动力电池回收尚未在国内兴起,宁德时代便收购了邦普, 切入动力电池回收赛道。

        几年来,邦普凭借宁德时代的扶持迅速做大。

        4月29日,曾毓群在宁德时代的业绩电话会上表示,子公司邦普的电池回收业务,锂的回收率已经达到91%,镍和钴则达到了99%。

        此外,诸如LG、三星、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纷纷进军动力电池回收产业。

        站在招商引资的角度,这片“千亿蓝海”也给地方政府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新能源 汽车 行业方兴未艾,但以特斯拉和比亚迪为寡头的格局已然形成,地方政府再想“砸钱”投出一个“造车新势力”,希望十分渺茫。

        新能源 汽车 的产业链那么长,总有一个环节适合你,何必执着于整车制造。

        科研实力强可以搞芯片,家里有矿就布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就发力零部件制造。如今,又多了电池回收这条新赛道,让整条产业链形成了闭环,上游和下游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赛道爆发在即,从业者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但另一方面,行业似乎并未真正准备好。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累计公布三批符合《新能源 汽车 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从20多家逐步扩容至47家。

        进入白名单的“正规军”,获得了政策的加持和行业的认可,但还是要与“小作坊”分庭抗礼。

        据统计,2021年,仅有10%——20%的动力电池通过正规渠道回收,其他多流向非正规渠道。

        不用受制于环保、安全等标准,“小作坊”的回收成本更低,因此在抢夺货源时处于上风。但“正规军”与“小作坊”的斗争,除了利润上的争夺,还有对环境的危害与否。

        所以,对前景充满信心之余,需要越来越多规模化的“正规军”接手动力电池回收这门生意。

        政府要做的,不只是抓紧机会布局产业,更应该在政策端发力,对动力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真正合规的企业创造发展机会,让行业从一开始就建立起 健康 有序的生态。

        当然,既然是新兴产业,就意味着信息不对称,可能连业内人士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都会缺乏经验,何况其他人。

        有问题不怕,总结经验、调整政策,行业一定会规范起来,而且会不断地向上发展。

        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相信中国也能成为领头羊,不仅实现新能源 汽车 的全产业链闭环,也让“生化环材”不再是“四大天坑”专业。

       好了,今天关于“欧洲新能源汽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欧洲新能源汽车”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